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6年)發表時間:2020-04-26 10:23來源: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 3.監測情況分析及安全分析提示 2016年0-14歲(含)以下兒童報告占來自醫療機構報告總量的10.6%,比2015年有所下降。其中嚴重報告占兒童報告總數的5.5%,兒童患者涉及的新的一般和嚴重報告所占比例均低于來源于醫療機構報告整體情況。 兒童用藥涉及的懷疑藥品以化學藥為主,占比為84.0%;涉及的藥品劑型仍以注射劑為主,一般報告和嚴重報告的占比分別為84.9%和91.0%,但與2015年相比,分別降低了1.2百分點和0.8個百分點,表明注射劑在兒童中合理使用進一步加強。注射劑在兒童中的使用,與兒童口服用藥依從性差有關,但兒童作為一個相對特殊群體,由于機體臟器和組織結構的生理功能發育尚未完全,免疫力低下,藥物代謝酶分泌不足或缺少, 血漿蛋白結合能力差, 對水、電解質的代謝功能較差, 故對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等與成人不同,對藥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與成人相差較遠,對于兒童使用注射給藥存在的風險也較大,因此提示臨床用藥時應了解兒童發育時期的生理、病理特點及體質特征,在醫生指導下,合理用藥,同時能選用口服、外用給藥時就不選用注射給藥。 小貼士: 1. 兒童常見病及用藥注意事項 (1)發熱:患兒體溫在38℃左右。服用解熱鎮痛藥的同時,要遵醫囑,合用抗生素、抗病毒藥物,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血象常規檢查,以判斷是細菌還是病毒感染。解熱的同時應多喝水,促進機體散熱和降溫,避免連續重復用藥或超劑量用藥導致出汗過多,體溫下降過快而造成虛脫,水電解質平衡失調。 (2)腹瀉: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每天稀大便等于或超過3次,無論有無粘液,稱為腹瀉。由于喂養不當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腹瀉,在服用止瀉藥的同時,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抗生素或再服用口服補液鹽以防止脫水。 2. 樹立和培養兒童用藥安全的正確行為習慣 (1)安全劑量:養成閱讀說明書的習慣。當給孩子服藥時,建議用清晰大字寫下正確的用法和用量。 (2)安全處理:養成藥品處理放置到對兒童不能自取而導致誤服安全收納處的習慣。這一行為將避免自己以及他人的孩子避免誤服危險,同時也更好地保護環境。 (3)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五、有關說明 (一)本年度報告中的數據來源于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數據庫中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各地區上報的數據。 (二)與大多數國家一樣,我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是通過自發報告系統收集并錄入到數據庫中的,也存在自發報告系統的的局限性,如漏報、填寫不規范、信息不完善、無法計算不良反應發生率等。 (三)每種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的數量受到該藥品的使用量和該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率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故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數量的多少不直接代表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率的高低或者嚴重程度。 (四)本年度報告完成時,其中一些嚴重報告、死亡報告尚在調查和評價的過程中,所有統計結果均為數據收集情況的真實反映,有些問題并不代表最終的評價結果。 (五)專業人士會分析藥品與不良反應/事件的關聯性,提取藥品安全性風險信息,根據風險的普遍性或者嚴重程度,決定是否需要采取相關措施,如在藥品說明書中加入安全性信息,更新藥品如何安全使用的信息等。在極少數情況下,當認為藥品的獲益不再大于風險時,藥品也會撤市。 (六)本年度報告不包含疫苗不良反應/事件的監測數據。 |